科技引領山西煤炭產業轉型發展
  山西的實踐,證明瞭科技可以讓傳統的煤炭產業“舊貌換新顏”,但核心技術的薄弱,卻是一個亟待彌補的“短板”
  文/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呂曉宇梁曉飛
  一方面,單純依靠擴量提價的模式已走到盡頭;另一方面,粗放利用引發的環境問題正引起社會的高度關註。
  日前,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在採訪時瞭解到,面對挑戰,傳統煤炭大省山西於近期啟動實施了《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山西行動計劃》和《山西省低碳創新行動計劃》,決心以低碳引領、創新驅動,打造國家煤基科技及產業創新高地,把科技創新作為煤炭產業安全、高效、清潔、低碳發展的根本路徑,實現由“煤老大”向“煤科老大”的轉變。
  科技支撐“舊貌換新顏”
  “污水、騾子、雜亂不堪的窩棚、滿身酒氣的礦工”,這是2005年記者在山西左雲縣一家叫“莊旺煤業”的煤礦看到的場景。當記者近期再次來到左雲縣,這樣的景象不復存在。左雲縣煤管局副局長何文戰介紹,像那樣的小煤礦當時全縣有100多座,如今全縣僅保留26座煤礦,平均產能達到90萬噸,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。
  這隻是近年來山西煤炭產業調整轉型的一個片段。統計顯示,煤炭資源整合後,山西省煤礦由2600座減少到1098座,礦井全部實現機械化,一大批高端採煤裝備、井下火災防治和瓦斯抑爆等自主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,有的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
  “現代化綜採和信息化技術的廣泛運用,為安全生產提供了根本保障。”山西省煤監局局長杜建榮說。
  山西省發改委數據顯示,2008年全省僅307座煤礦實現綜合機械化採煤,占煤礦總數的12%,機械化水平低、管理落後。從1980年到2004年的25年中,山西煤礦事故累計造成1.72萬人死亡,百萬噸死亡率平均2.66。而到了去年,這一數字已經下降到0.077,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.216,煤礦安全水平持續明顯好轉。
  粗放開采付出的代價不僅是“鮮血和生命”,還有資源浪費、生態破壞。山西省煤炭廳統計,過去國有煤礦每採1噸煤平均動用2.5噸資源,小煤礦高達6噸,每挖1噸煤損耗2.48噸水資源。每年造成的資源浪費、生態破壞等損失摺合人民幣約300億元,每生產1噸煤需要付出70多元的隱性代價。
  新技術的運用使資源節約、生態保護的新型“礦業文明”得以重建。“把丟了的寶貝揀回來,利用新技術償還資源債”,正成為大型煤炭企業的“潮流”。全省煤礦資源回收率由以前的平均不足20%提高到80%以上。
  黑色煤炭實現綠色發展
  由於長期作為能源原材料基地,山西的工業產品中,“傻大黑粗”的煤基初級產品一度超過60%,產業結構畸黑畸重,淪為低級“鍋爐房”。因此,在市場持續不景氣、剛性環保要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,煤炭產業轉型升級,迫在眉睫。
  產業轉型,關鍵是產品的轉型。近年來,山西依托科技創新,優化延伸煤炭產業鏈,吃乾榨盡產煤廢棄物,把“廢料變成原料、廢品變成產品、產品變成精品”。
  幾十年來,“三西(山西、陝西、內蒙古西部)”地區的煤炭以“螞蟻搬家”的方式運到中、東、南部地區電廠。每年全國有4億多噸煤炭通過公路運輸,僅山西就有30多萬輛卡車奔走於煤炭東運的公路上,不僅消耗了大量石油,還造成嚴重的粉塵污染和公路損耗。
  為了改變這種方式,輸煤輸電並舉正在成為山西的戰略取向。在大同煤礦集團塔山循環經濟園區,原煤從井下到發電上網只需1小時。如果把煤運到南方,每年僅運費和煤矸石治理就需6.9億元。山西省電力公司建設部副主任胡曉岑介紹,到去年底,山西發電裝機容量6095萬千瓦,外送電量790多億千瓦時,相當於向外省輸送標煤2400萬噸。
  煤炭生產利用的過程中,還會產生大量的煤矸石、煤泥、洗中煤、粉煤灰等廢棄物。例如,僅朔州市,每年就要排放煤矸石4000多萬噸、粉煤灰800萬噸、脫硫石膏120萬噸,歷年堆存粉煤灰達1.8億噸。
  “廢棄物只是放錯位置的資源”,通過與國內16所高等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係,朔州已建成80多家固廢綜合利用企業,年處理利用能力達2250萬噸,固廢綜合利用產業占全市工業總產值10%左右,成為新的支柱產業。
  山西省發改委介紹,山西堆放的煤矸石達10億多噸。發電是大量消化低熱值煤的有效途徑,每4億噸可支撐發電裝機約1億千瓦。去年6月,國家能源局正式委托山西省核准低熱值煤發電項目,涉及機組容量近2000萬千瓦。這是國家首次把能源項目核准權限委托省級政府。目前,山西已為1252萬千瓦機組發放“路條”。
  煤基科技創新衝刺“最後一米”
  儘管經過幾十年的“追趕”,國內煤炭科技整體水平不斷提升,但在高端領域,尤其在高端煤機、信息化、自動化、高端煤化工、煤層氣抽採利用等方面,一些附加值高的核心技術、核心部件與美國、德國、澳大利亞等國家仍有不小差距。
  太原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專家廉自生認為,核心技術面臨“最後一米”困局,主要原因是國內基礎研究不足,基礎材料不過關。一項新技術需要大量基礎研究做支撐,一整套高端設備需要過硬的基礎材料,如果這兩方面“補不上課”,我國高端煤炭科技進步可能是一個“漫長過程”。
  雖然山西煤炭行業競爭力不斷增強,近兩三年來,全省已有6家省屬煤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,但面臨“大而不強,強而不科”的矛盾,核心競爭力依然欠缺。即使與國內大型煤礦企業相比,兗礦集團、淮南礦業、神華等多家煤炭企業都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、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。然而,山西煤炭企業還沒有一家建成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、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國家工程實驗室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。這與山西煤炭大省地位極不相稱,也是山西實現由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型亟待彌補的一個“短板”。
  山西省相關部門及一些專家建議,為加快山西煤基科技攻關步伐,進一步推進清潔、低碳發展,國家相關部門應在科技創新、低碳發展等政策方面給予支持,將山西列為國家低碳試點省、低碳技術創新省,太原市列為國家低碳試點城市,給予低碳發展方面的全方位政策優惠;支持山西設立一批國家工程實驗室、企業技術中心等,促進相關技術和成果在山西落地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hcoyazf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